工作人员为乘客送上避雨神器临时出行 暴雨中的温暖守候!暴雨来袭的那个傍晚,成都地铁口瞬间挤满了人。下班的人群刚出车厢,就被哗啦啦的雨声逼停在闸机旁,望着外面白茫茫一片发愁。包里没伞的、鞋跟太高的、抱着小孩的,个个脸上写着“回不去了”。这时,一抹抹亮色在人群中移动——地铁工作人员抱着大摞雨衣,一件件递到滞留乘客手中。“先穿上,别淋着!”声音混着雨声,不大却让人心里一暖。这抹橙色成了暴雨中最显眼的信号灯。
2025年7月3日下午五点多,成都气象台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。锦江、青羊、金牛、武侯、高新等多个城区的降雨量三小时内达到100毫米,每小时降雨量超过70毫米。下班的人流撞上这场雨,进退两难。蹚水的、等救援的、困在写字楼盼家里人来接的,城市节奏被这场雨硬生生按了暂停键。
地铁站内却涌动着暖流。除了递雨衣,还有工作人员举着伞堵在出口,生怕雨水倒灌进站。“真是辛苦他们了!”陈女士捏着刚领到的雨衣,语气中充满感激。站内广播不断引导,保洁来回擦着湿漉漉的地面,雨伞袋一摞摞补在入口处。所有细节都在说:别慌,有人管你。
暴雨最凶时,二仙桥站外积水蹿到半米深,升仙湖站也岌岌可危。防汛挡板、沙袋、抽水泵全派上用场,工作人员死死盯住水流变化。扶梯停运以防危险;人流向安全区疏导;出口处专人盯着,防止扶梯口堵成人堆。每一步都卡在应急预案的节点上,硬是把一场暴雨的混乱压得妥帖。
这种温暖不是突然出现的。去年四月,成都南站清晨的大雨也困住了一群旅客。巡逻队员抱着五颜六色的雨衣一个个塞过去,一位嬢嬢又惊又喜:“都准备淋成落汤鸡了,你们真是救命稻草!”这种“走到你身边”的体贴,早已成为南站服务的一部分。
更早的2020年,暴雨中的锦江宾馆地铁C2口,环卫工老唐的故事让人心头一酸又发热。他开着垃圾车突然停下,抓着伞和雨衣就往人群里塞:“拿去啊!这么大的雨!”但没人伸手。大家眼神躲闪,以为他是趁雨卖伞的。老唐急了,直接把雨衣往人怀里按,伞塞给旁边一位赵女士,扭头冲进雨幕里开车就走。赵女士举着伞愣在原地,愧疚不已。她后来才知道,老唐叫唐洪成,送出的伞都是平时捡来修好的,雨衣是公司搬家丢下的新货。他默默做了十几年,送出去几百件。误解常有,但他从不停手:“小事情,能帮上就行。”
一场暴雨像块试金石,测出了城市应急的筋骨,也照见了普通人的温度。地铁工作人员递来的雨衣、环卫工老唐强塞的旧伞、巡逻队员清晨递出的彩色雨披——它们不贵,却能在冷雨里焐热人心。城市再大,说到底是由人撑起来的。当风雨劈头盖脸砸下来时,这些不声不响的行动比阳光更能让人记住:这座城,有人为你留着灯。
中能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